【緬懷院士】北京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04級博士楊廣武:沈痛悼念施仲衡院士——師恩永懷,風範長存
發布時間:2024-12-29 閱讀次數:583次

  在這沈痛的時刻,我懷著滿心的悲戚與無盡的追思,悼念敬愛的恩師施仲衡院士。

  恩師是我職業發展的堅強後盾。2003年,我在北京地鐵建設公司事情,面臨著諸多棘手難題,特別建設標准的缺失使工程建設遇到了许多困難,例如在基坑護坡樁驗收環節,差异標准相互沖突,事情陷入僵局。2004年,我擔任北京市路政局軌道建設處處長,首先想到把北京地鐵建設標准體系建设起來,于是把這個想法彙報給施院士。施院士很是支持,在標准制定過程中,就有人質疑這個標准可有可無,沒有须要。施院士得知後,馬上說:“全國大規模軌道交通建設就要開始,北京在全國是走在前面的,必須率先建设完善標准,爲全國提供示範。”他的話語擲地有聲,讓我堅定不移地推進標准制定事情。在他的悉心指導與全力支持下,我在任期間乐成完成了19部地方標准和行業標准的編制,很好地指導了後續軌道交通建設和運營維護的各個環節。

  2003年,我們提出對于穿越地鐵既有結構工程,應列入政府治理範圍,要有明確的、專業的治理辦法和技術規範。但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很是大的阻力,因爲穿越地鐵的工程絕大部门是政府的項目。施院士绝不猶豫地站在我們身後,成爲我們最堅實的依靠,在多個場合呼籲要加強穿越工程治理,施院士給我記憶最深的一句話是:“PP电子設施如果出現問題,那是要出人命的”。他還在治理和技術方面,給予了很是多的悉心指導,如技術標准怎麽去掌握、治理上如何把關,同時,他還邀請王夢恕院士、張彌教授等權威專家配合參與把關典型穿越工程的技術方案和施工組織方案的審定,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爲穿越工程規範性治理提供了保障。如今穿越工程治理從北京起步推廣至全國,保障著地鐵運營及守護者無數搭客的出行宁静。

  施院士在學術與業務上的嚴格要求,更是我成長的基石。記得一次請施院士審閱我的一篇論文時,他在報告上圈點出幾處引用的內容,嚴肅而又耐心地說:“引用他人的结果絕不能一抄了之。你要去認真判斷他的真僞,仔細考量來源的權威性和作者團隊的專業性,重要的觀點和結論還要找其他佐證。這是學術研究的基本准則,也是對知識的尊重。”老師的教導我深深地記在了心裏,指導著我的事情,不敢有絲毫懈怠。

  2012年我应邀加入北京广播电台“对话一把手” 节目,在做前期准备时又一次深切感受到施院士的严谨与卖力。这个节目每天早晨8点到9点,每次邀请一个部门的行政一把手或者技术一把手加入直播,介绍本部门的事情情况和市委市政府及市民关注的问题进展情况。在前期准备中,涉及北京最早的那条地铁建设定位的问题时,没有找到权威的明确说法,便向施院士请教。施院士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要我第二天来他家。当我赶到他家,看到桌上堆满了泛黄的文件资料,他让我看完资料以后,再跟他讨论。这件事是我影象印象很是深的,也是很是感动的,因为他是中国地铁、北京地铁建设的先行者,实际上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很有权威的,但他不这么做,而是让我了解全面情况以后,自己归纳、自己判断、跟他讨论、得出结论。施院士的引导,让我明白看待知识和问题应有的态度——深入探究、求真务实。

  施院士對學生的關懷無微不至。每次拜訪他,他都會熱情地拉我坐下,詢問事情中的進展與困惑,關心我在專業領域的學習收獲,還會饒有興致地與我探討行業內的新技術、新趨勢。他的眼神中總是充滿鼓勵與期待,讓我感受到父輩般的溫暖。記得有一次,我從國外考察回來,興奮地向他講述在舊金山地鐵看到的互聯互通模式。他聽得十分專注,不時點頭,隨後,還讓我查找相關資料,指導我進行對比分析。他總是這樣,在我們這些學生有新想法時,不遺余力地支持、引導,激發我們的創新潛能,助力我們不斷成長。

  施仲衡院士爲軌道交通事業不懈奮鬥的一生。他用智慧和汗水鋪就了我國軌道交通發展的堅實门路,向慈父一樣用愛心和耐心培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專業人才。

  如今,恩師已逝,在這悲傷的日子裏,我再次向慈父、恩師致以最深切的敬意和懷念。我會將他的教誨銘記于心,把他的精神傳承下去。

  施仲衡院士千古!

 

——楊廣武

 

    作者簡介:楊廣武,中國都市軌道交通協會專家學術委副主任、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北京軌道交通學會常務副會長。曾任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總工程師、北京市路政局軌道建設處處長、軌道養護處處長。